2008年初,包勇暫時辭掉了上海的工作,回到家照顧母親,也幫著管理母親的中藥材收購站。
包勇:我的母親就一個。我陪在我母親身邊,至少她有一個依靠,她心里面覺得踏實。
盡管幫著生病的母親打理藥材收購站,可包勇對做中藥材生意卻沒有絲毫興趣。
母親 吳春蓮:人家問他,你怎么上海上班回來幫忙啊。他說我搞不清,我媽叫我來的。
包勇:當(dāng)任務(wù)來完成。
記者:為什么呢?
包勇:覺得這個事情是個過渡階段,等我母親身體好一點,可能她還回來做然后我繼續(xù)出去上班。在家里現(xiàn)在對著樹皮、樹根、草,跟著這幫老百姓打交道,一弄身上一層土。特別失落。我覺得我完了,我覺得我在家以后沒什么希望了。
可就是這個對生意沒興趣,對未來也不抱希望的年輕人,后來居然成為了寧國寧前胡產(chǎn)業(yè)的帶頭人。
2008年8月,母親的病完全康復(fù)了,包勇可以繼續(xù)回上海工作了。而這個時候,他卻不愿意走了。這又是為什么呢?
2012年11月17日,記者采訪時,遇到了當(dāng)?shù)匾晃恢兴幉姆N植戶金從海,他一大早就騎著自行車來找包勇賣藥材。
寧國市中溪鎮(zhèn)中藥材種植戶 金從海:15里路。
記者:您今年多大年紀(jì)?
金從海:63歲。
記者:15里路您騎了多長時間。
金從海:大概騎了一個半小時。
來回3個多小時,騎了30多里路,老人只是趕來賣這6斤中藥材天竺子。而這些也才能賣18塊錢。
金從海:沒辦法啊,中途沒有人收。
2008年8月,本想先替母親照看一段中藥材收購站再回上海的包勇,看到的是比金從海年紀(jì)更大,路更遠(yuǎn),甚至提著一兩斤藥材也跑過來賣的農(nóng)戶。這對包勇觸動很大。
包勇:早上四點多鐘,一個老太太,大概七十多歲老太太,在樓下叫我,叫我母親的名字,她想把這個藥材賣掉。當(dāng)時我挺感動,有這么多老百姓,有許多藥材的東西,不管山上野生采挖的還是自己種的,只要他在鎮(zhèn)上有一個地方能賣,能變成錢。可以增加一點收入。當(dāng)時我就理解了,這個門不能關(guān),天天還要堅持開著,這個生意堅持做著,家里必須要有一個人要頂上。
在寧國市,種植中藥材的農(nóng)戶有近萬家,中藥材是他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,可中藥材種植出來卻只能賣給當(dāng)?shù)氐膸讉中藥材收購站,賺取很低廉的利潤。
包勇:農(nóng)民就像一盤散沙,小商販也是一盤散沙,整個產(chǎn)業(yè)沒有一個整合的,沒有一個人可以想牽頭。大家都很被動,很好的一個資源保護(hù)就在我們身邊,自己沒有把它控制好,沒有靠自己主動出擊去尋找商機(jī)。
包勇決定留在老家接管母親的生意?蓜偨庸芰怂幉氖召徴镜陌,突然離家出走,神秘消失了半個月。